戴荣里:走马观花海南茶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威九国际(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2025年1月7-16日,威九国际组织师生前往海南省进行茶文化茶产业考察,期间举办了座谈会,走访了企业,实地考察了茶园茶厂,与当地负责茶产业的政府工作人员、行业协会负责人、从事茶产业经营的企业家、进行茶文化研究的学者等人员进行了充分且坦诚的研讨。考察团成员获知了海南省茶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为几代海南人和“新海南人”薪火相传开创的茶产业和取得的成绩所感动。考察团成员撰写了个人考察报告,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诉诸笔端,从今天开始在威九国际新媒体推送,我们将按照提交报告的时间的顺序编排。敬请关注。
戴荣里
隆冬时节,从北京抵达温暖的海南岛,窃以为海南岛的茶类皆为一个品种。沿着海南岛考察一周,才知道海南茶叶生产的丰富性。海南以其优越的地理优势、海洋气候和土壤品质,滋养了品种多样的茶叶,海南茶叶带有强烈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文化特点。不仅如此,考察接触到的海南茶人也令我们折服,他们以执着的探索精神,不断助推海南茶叶的品质提升,扩展海南茶叶的种类和丰富业态。五指山茶的密香与白沙茶的甘醇和海南苦丁茶的消火、鹧鸪茶的清凉,都有其他省份所难以比拟的地理特点。作为外地人,笔者对海南茶叶的走马观花,下面重点谈谈两个方面的肤浅认识。
一、 海南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南茶叶产业规模不大
海南茶叶最辉煌的时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年整个海南岛的茶叶种植达到20余万亩,相比之下,今天的海南茶叶种植总面积只有两万余亩。从规模上看,不仅无法与茶叶生产大省相比,也无法比肩曾经的鼎盛时期。
此外,现在海南茶叶生产相对分散,以儋州、五指山、白沙等县市为主要生产基地,且散碎化现象严重。客观上,这与海南的地理地形有关系,但也与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有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面计划经济时代,海南茶叶主要以对外出口为主,红碎茶等产品营销三十多个国家。海南茶叶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也换取了大量外汇。改革开放后,随着补贴制的取消和市场机制的启用,分田到户的农民受利益驱使,更倾向种植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后者盈利份额多而快,为此,不少农户将之前的茶树砍伐、将茶园开辟成槟榔园或橡胶园。我们实地走访时分析到,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散营的农户身上,国营农场也大抵如此,改种现象十分普遍,导致茶园面积大量减少。
现在,在整个海南规模种植仍然集中在国营农场,但国营农场的土地也很分散,难以形成集约化的现代茶叶茶园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海南茶叶生产的一个特点就是分散、狭小。曾经风靡一时的海南苦丁茶,也因其种植数量的减少和企业产权纠纷等原因走向了颓势,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都大不如从前。
(二)海南茶叶生产主体的问题
从儋州、五指山等国营农场来看,海南茶叶的生产,国营规模和数量还占大多数。国营农场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有历史积淀、有人才储备、有技术,但国营企业相对僵化的统一管理,也造成机制不活、地域性茶厂管理不足的问题。如以茶田浇水为例,私营茶园可能会选择茶树需要浇水的适当时机浇水,而国营茶园的上下班制度,会影响干涸茶田不能得到及时灌溉。另外,国营茶田的管理涣散和传统推销制度有待改善。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部分国营茶厂有创新意识和思维,但改革方案还不能够更加贴近市场实际。追求形式的表面化和内容的短期性,不如私企“船小掉头快”。部分私营企业以“卖出好价钱才是好茶”作为经营理念,固然也存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对缺失,但也意味着价值导向追求对茶叶品牌的深度改造,值得国营企业学习。部分国营企业消费模式仍然遵循传统方式,“酒香也怕巷子深”,满足于小批量茶叶能及时销售出去,不利于茶叶种植数量的规模化增加。扩大国有企业茶厂改革力度和种植、加工规模,联合私营茶企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打造适合各地特点的地域化品牌茶叶,显得十分重要。
既然茶叶领域仍以国营茶厂为主,就需要加强国营企业的内驱力和政府扶持力度。近几年,随着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对其他省份名优茶企的联合营销,有的国营企业走出了销售困境,但也存在着被其他省份茶企同化的危险。地域品牌文化和茶叶特质的消失,是值得海南茶叶界思考的主要营销问题。如何移植计划经济时代海南茶销售三十多个国家的茶叶产量和品牌传播力,值得海南茶界深度思考那时的优秀做法。打破国营和私企茶产业的界限,系统构建海南茶外销的“航空母舰”系统战略十分必要。
(三)地域文化赋能茶产业的问题
第一时间是海南岛各个产茶区都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文化,这也造成不同的产茶性质。五指山茶和儋州茶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白沙茶和万宁鹧鸪茶也有不同,特别是已经风头不再的苦丁茶也有重新树立起来的必要性。现在海南茶行业对这些问题的挖掘深度还不够。如何挖掘每种茶背后的深层文化含量和技术品质,是海南茶今后需要探索的路径。
其次是过分强调地域公共品牌,忽略了同一地区茶产品的深度开发。以白沙县茶叶开发为例,“生态茶”成为这个县的主打产品,重点力推的是“陨石茶”,但古树茶或野生茶的开发以及相应的茶文化的开发严重滞后,有待进一步拓展,要找到各地区茶叶生产的地域特点,集中开发其内在品质蕴含。
再次是茶文化的开发还驻足在较浅层次。缺少对传统茶产业文化的历史性溯源,部分茶叶品牌存在牵强附会历史故事,利用传说或杜撰来进行品牌文化宣传,容易陷入为推销茶而片面造势的误区。海南茶产业的开展,应该注重茶文化的深度挖掘。海南苗族文化、黎族文化、华侨文化等文化特色,也造就独特的海南人与茶相互结合、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独特文化魅力,讲好这些地方茶故事,有利于海南茶文化的发扬光大。对地方茶文化习俗的开发要充分结合人文、地域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沙县和五指山市分别引进了福建省农业厅干部和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担任挂职副县(市)长,这一做法值得效仿。这些挂职干部,不仅带来了系统的茶专业知识和宏观视野,还会借机引进外省茶科技人员和茶树品种,促进海南茶产业的开展。
(四)茶产业科技力量相对薄弱
对海南茶叶生产而言,科技人员的多寡,直接影响海南茶产业的开展。我们参观海南华侨商业学校,看到了年轻学生孜孜以求学习茶艺的劲头,甚为欣慰。笔者这次调研先后接触到了仨位“南海(茶叶)工匠”,这些工匠确实名不虚传,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他们每年顺利获得“以师带徒”和学校带课等方式传递茶叶制作,确实带动了茶叶加工技艺的提升。但和外省相比,这种传播模式相对薄弱。
从海南未来茶产业的开展看,亟待培养大批优秀茶产业科技人员。为此,应当下大力气实行各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引进高科技茶业人才,实行引领示范作用。第二要对既有的茶科技人员和文化工作者的潜力挖掘。海南仍有部分茶企,没有把当地具有茶文化传播技能和科技研判能力的人员充分运用起来,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充分发挥这部分人员的作用。第三要形成茶科技和茶文化的研究、传播、传承梯队,要以开展的眼光造就一批具有传帮带效用的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队伍。政府和相应茶叶协会,应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使用、奖励和吸引机制,让茶产业人才后继有人。第四是注重茶品牌文化传播和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随着人工智能在茶产业的使用,海南茶产业应尽早布局,让人工智能对茶产业全链条管理落在具体实践上,这样才不会落后于国内其他茶产业。人工智能人才的开发和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会为未来海南茶企的腾飞扎上翅膀。
海南茶叶的品牌文化塑造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地域文化和品种文化、民族文化和华侨文化的茶品牌文化挖掘深度还不够,还要让更多的茶品牌得以扩散。如“老爸茶”成为海南部分地区的品牌茶,深受地方百姓喜爱,但如何让这种茶扩散到整个海南省,普及成吸引外地游客的品牌,值得大做文章。“老爸茶”的坐地招客,要比片面追求短期走向全国和国际化,可能更有利于“老爸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五)交叉式创新有待加强
顺利获得实际调研,笔者看到了养生茶、苦丁茶、沉香茶、鹧鸪茶、苦丁茶、椰奶茶等品种的交叉创新效果。但就海南而言,这些茶的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1)拓宽养生茶的边界,开创更多的茶叶加工新品种。海南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各种茶的开发,具有与其他省份相异的鲜明特点,持续实验,确定标准,瞄准茶叶品种的多元化开发尤其重要。(2)充分利用海南咖啡生产和进出口基地的优势,探讨咖啡文化和茶文化的交融以及二者消费者群体的综合培养。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同中有异,带有华侨文化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如何与文旅结合,让外地消费者接纳海南丰富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对海南形成层次丰富的饮品系列文化,十分重要。(3)充分关注年轻消费者群体。五指山市面对青年群体开发的新茶饮品(如椰奶茶饮)和海口鹧鸪茶品具有相应的参照意义。今天的青年就是未来的中年、老年茶品消费者,着眼于当地和外地青年人所喜欢的饮品的开发,考虑青年人的多重品饮审美需要,既是当下开发消费者的需要,也是储备未来消费者的需要。
二、关于海南茶开展的建议
顺利获得这些天的调研,笔者试图对海南茶的开展,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提请方家指正。
(一)海南茶叶开展应该进行系统调整
从调研中知道,海南省政府提出未来茶产业开展规划是走“小而精、精而美”的路径,这对部分地区而言,可能并不适合。适度的产业规模扩大,有利于海南茶叶的品牌影响力的形成。有些地区或县市,要打造一地、一市的公共品牌,对有些具有丰富特点的地区,则要打造一乡一品甚而一村一品,不可一概而论。海南茶具有气候适宜、土壤矿物质丰富,茶品洁净的特点,但在统一的品质特点下,又有五指山茶昼夜温差大、白沙茶陨坑矿物质丰富、鹧鸪茶老叶日晒加工等地域细化特点,如何既注重系统性,又抓住细节性,对海南茶的开发与营销意义重大。
(二)海南茶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现在已经评选出来的“南海(茶叶)工匠”仅有四名,他们中有老茶艺师和新茶艺师,但对整个海南来说,远远不够,仍需要顺利获得内培外联的方式加大培养力度,从现在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程度看,应该加强茶企与学校的结合,让更多的茶科技人才迅速成长。适度引进茶院士和茶叶科研单位的高科技人员十分重要。
(三)茶文化的挖掘要内外结合
海南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虽然海南的茶文化历史相对较短,但从中可以挖掘出苏东坡文化、黎族文化、鹧鸪茶文化、养生文化、沉香茶文化等文化特色,从历史中找到茶叶的新生,也要从咖啡文化、生态文化、归侨文化、革命文化、海岛文化、禅茶文化中找到茶文化创新的新起点,以创新赋能海南茶产业的开展。海南应该在与大中院校或相应茶科研组织进行深度合作的同时,加大与茶文化、茶美学、茶哲学等专业人员或组织的深度合作,形成开发海南茶文化的深度蕴含体系,从更高层面传播海南茶文化。随着海南茶逐步在国际市场的信誉恢复和营销量的扩大,还要进一步着眼岛外市场(国内和国外市场)茶文化的传播,初步营造海南茶文化的独特气场。
(四)重视海南茶消费者群体的内外拓展
从老爸茶的相对集中传播而言,消费者群体集中在海口等东北部地区,而海内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注重让更多海南人常喝老爸茶,更有利于老爸茶在岛内的扩展。海南独特的气候,形成了“候鸟式”群体游客的到来,如何培养这些“候鸟式”群体喝茶、爱茶,吸引更多的海南游客爱海南茶,成为海南茶叶开展应该关注的重点。海南茶的生态优势明显,重新复兴到海外华侨群体和国内其他城市,应该成为茶人研究的课题。但当务之急是形成产业规模和茶文化宣传优势。扎实走好产茶、推销、文化营造的每一步,是确保海南茶走出岛外的关键。过早追求国际化,与海南茶当下的开展态势不相适应。
海南茶叶的开展,具有无与伦比的天然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让地理生态滋养海南茶,让科技创新开展海南茶,让茶道文化赋能海南茶,让更多人才支持海南茶,让海内外游客和消费者喜欢海南茶,应该是海南茶产业关注的问题所在。既要有制度上的到位设计,又要有实践上的妥帖安排,还要有计划上的超前谋划,海南茶的开展,乐观估计不仅能恢复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数量规模,也会达到让更多爱茶者倾倒的境界。期待海南茶的开展成为中国茶产业的中坚力量。
(2025年1月15日写于海南万宁大石岭村)